荃灣鄉紳何傳耀遭獨行匪搶警槍綁架 鬧巿巷戰外籍警官2死1重傷|當年今日
香港90年代「三大賊王」季炳雄、葉繼歡、張子強,公然持AK47步槍打劫金行,又綁架富豪勒索逾億元, 令港人聞之而色變,然而香港50年代荃灣亦有一名窮兇極惡的獨行賊,作案前先搶警槍,再綁架勒索靠代理石油起家致富的鄉紳名人何傳耀,至肉參突然跳車,李維匿入民宅被警察投擲催淚彈圍捕,但匪徒冷靜在樓中伏擊,導致外籍警官2死1重傷,最終才因彈盡被擊斃,暴行堪比三大賊王。
Advertisement
新界荃灣咸田村原居民何傳耀,蓝狮注册链接靠取得德士古(現今稱加德士)石油的新界總助理生意起家,1930年曾在荃灣海旁買地興建油庫,並開闢德士古道,推動新界荃灣的地區發展,不過其財富卻被不法份子覷覦,其中獨行賊李維便是其中一人。
荃灣鄉坤何傳耀 買地建油庫代理石油生意
荃灣名人鄉紳何傳耀被綁架,途中引發鬧巿警匪槍戰,釀成洋警官2死1重傷。(星島資料庫)
根據當年圖示,何守耀在葵涌村對開跳車逃生,李維開三槍事敗,逃入葵涌村一大樓內與警方槍戰,總警司羅士琴及副幫辦李士利在屋內被當場擊斃。(星島資料庫)
偵探副幫辦李士利先被匪徒擊斃,其遺體引來兩名外籍同袍衝入大屋內救人,結果再釀一死一傷。(星島資料庫)
當年警匪槍戰在報紙內有詳細報道,更有小道消息分析警方圍捕的對與錯。(星島資料庫)
深水埔(現稱深水埗)總幫辦羅勒胸口連中兩槍重傷。(星島資料庫)+1
荃灣獨行匪事前搶警槍 闖住宅綁架勒索何傳耀
曾於日治時代跟隨國內土匪惡霸行事的李維,熟識槍械使用,來港後急需錢財消遣,先於1950年8月19日晚上10時許,搶去一名在荃灣六味當值的華警左輪配槍連6發子彈,伺機作案。73年前的今日,即9月1日上午9時許闖進中葵涌18號何傳耀的大宅內,亮槍要求何交出15萬元,當時何稱身上沒有如此鉅額的現金,借故要求李維與他一同乘車外出提款,獲李維答允。
何傳耀要求司機駕車偕同匪徒駛出荃灣巿區時,身處大宅內的妻子暗中報警,警方接報在葵涌村一帶車路進行車輛檢查工作,機警的何守耀待車輛停車,立即打開車門逃脫,李維尾隨追截,一度在其身後連發3下冷槍,竟未有命中目標,其時警員聞槍聲而至,李維竄入葵涌村一幢兩層高的大樓內,趕走住客埋伏在二樓伺機行動。
其兒子何子平為紀念先父,1977年創立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。(資料圖片)
其兒子何子平為紀念先父,1977年創立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。(資料圖片)
何傳耀曾兩度當選新界鄉議局主席。(工商日報圖片)
何傳耀曾兩度當選新界鄉議局主席。(工商日報圖片)
何守耀經營的耀記行,靠德士古水火石油(現稱加德士)新界總代理起家致富,亦有開闢德士古道協助地區發展。(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K Group華僑日報圖片)
何守耀經營的耀記行,靠德士古水火石油(現稱加德士)新界總代理起家致富,亦有開闢德士古道協助地區發展。(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K Group華僑日報圖片)
何傳耀兒子何子平(左)承繼先父經營耀記行。(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K Group華僑日報圖片)
何傳耀兒子何子平(左)承繼先父經營耀記行。(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K Group華僑日報圖片)
相關報道:大埔「猛鬼橋」山洪暴發釀28死 一家四口同遇難 少年連救5人不知妹溺斃|當年今日
荃灣警區人員將該幢大廈的前門及後巷圍封,再施發催淚彈圖迫李維下樓,蓝狮主管团队然而李維死守二樓窗戶邊,待35歲荃灣偵探副幫辦李士利隨華警趁煙霧未散,沿前門衝入屋內圍捕時,匪徒李維向李士利連開三槍,其中兩槍擊中要害,李士利當場倒地身亡,華警事敗退走屋外。冷靜的李維見外籍警官已死,手上六發子彈用盡,下樓再奪走李士利警槍及防毒面罩,重新待在二樓重新埋伏。
由於資訊不流通,接報增援的深水埔總幫辦李勒以為李士利受傷未能逃走,隨即冒險走入屋內圖救走李士利,詎料再被李維連開3槍,其中2槍射中胸口,重傷昏迷,身在場外的33歲九龍及新界總警司羅士琴眼見同袍一死一傷,改遁後巷攻入大樓,惟大樓木樓梯咯咯作響,又被李維洞悉後連開三槍,其中一彈擊中羅士琴,當場斃命,由於子彈已用盡,李維一度舉雙手步出大樓後巷,佯裝束手就擒,惟他待警員上前上手銬時,再度糾纏欲搶警槍,終連中多槍身亡,一代梟雄就此落幕。
何傳耀大難不死後,事業步步高陞,他成為荃灣鄉事委員會創辦人兼首任主席,亦曾任新界鄉議局主席,以個人名義集資捐出數十萬,游說其他鄉紳建辦中學,1953年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登基時他獲頒加冕紀念章,1956年榮膺非官守太平紳士,同年獲頒英女皇榮獲獎狀,亦曾任荃灣公立學校校監兼校董會主席、荃灣聖約翰救傷隊董事會主席及元朗博愛醫院總理。至1970年3月27日病逝,遺體安葬於荃灣川龍祖地,其兒子何子平為紀念先父,1977年在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以延續其父對教育的使命,至今仍然在區內教育莘莘學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