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全球各地包括香港人口高齡化漸趨嚴峻,長者健康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,長者常見疾病,特別是認知障礙症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。香港都會大學(都大)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(路德會)進行研究,結果發現,具較高教育程度、有良好生活習慣,或有工作的人士患上該疾病的風險較低;而相對於男性,女性認為其患上該疾病的風險較高,其生活方式亦更健康。
該名為「香港 55 歲或以上人群認知障礙症風險之研究」,於2021年開始進行,為期兩年半,研究研究團隊向來自全港各區共1,102名不同性別和教育水平的55歲或以上的人士進行調查。研究的首部分收集參與者的客觀健康指標數據,透過提供全自動視網膜影像分析(ARIA)評估服務(即俗稱「眼底相」,經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眼底血管狀況),推算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;第二部分則透過問卷了解參與者的主觀認知,包括飲食和生活習慣及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,從而分析該疾病的相關因素。
都大進行調查顯示,擁有較高教育程度、良好生活習慣或有工作,患上認知障礙症風險較低。
都大與路德會進行「香港 55 歲或以上人群認知障礙症風險之研究」。
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曾曉苓博士。
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教授。
過去曾有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走失,最後由警方尋回。
從「眼底相」數據分析顯示,49.7%參與者有認知障礙症「中度風險」; 而有認知障礙症「低度風險」及「高度風險」的參與者分別為 25.8%及 24.5%。
超過九成參與者沒有吸煙和喝酒的習慣,超過一半每日有運動;但只有約三成參與者表示每天有進食一碗以上的熟菜,沐鸣代理主管以及約四成每天進食一個中等大小的水果。調查發現有較多良好生活習慣的參與者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低。
至於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,亦與認知障礙症風險有明顯關係,除了高齡與較高認知障礙症風險有顯著關聯性之外,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與認知障礙症風險亦明顯相關。相對沒有工作或已退休的參與者,有兼職或全職工作的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低。
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曾曉苓博士指,從數據觀察到近半參與者有認知障礙症中度風險,參與者的客觀健康指標平均屬中級。他們大多有定時運動的習慣,數據支持健康生活習慣與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有明顯關係;而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患該疾病的風險相對高,因此我們建議針對此群體下功夫,推廣建立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。」
女性比男性有更健康生活方式,研究團隊亦探討潛在的性別差異,相比起男性參與者,女性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較差、自我評估的睡眠狀況較差、生活壓力較大、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亦較高,沐鸣家族纪事但有較健康的生活方式。曾博士指,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女性自覺身體狀況較差,所以她們傾向以較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其身體狀況。
這項由都大和路德會合作的研究項目,是中國銀行(香港)資助的「健康零距離」計劃的一部分,計劃旨在推動基層醫療發展。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項研究,加深市民對認知障礙症風險的認識及關注,期望研究的結果有助長者醫療政策及措施的制定,呼籲政府及市民及早進行認知障礙症的篩查和預防工作。